孟浩然的仕途之路:科举考试、拜丞相、谒见皇上

在古代,仕途之路是一条充满荆棘和挑战的道路。孟浩然,作为当时的文人之一,也经历着这一条奋斗之路。他首先需要通过科举考试,然后拜见丞相,最终有机会谒见皇上。这一路的艰辛和努力,构成了他仕途的历程。每一步都是考验,也是机遇,需要他用勤奋和智慧去征服。

此诗无关重阳,斯人不愿归隐

网传很多关于重阳的诗中,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一个大大的误解,它不是重阳节的诗。

诗人孟浩然是中晚唐著名的田园诗人,和王维合称“王孟”,他们这一派还有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韦应物。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当时来自楚湘之地的名诗人不多。

孟浩然的仕途之路:科举考试、拜丞相、谒见皇上

孟浩然把酒话桑麻,惬意而闲在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确实写到了重阳,但只是说,老朋友家的饭好菜好酒好景好,等到重阳节的时候我还要来赏菊饮酒。绿树青山不是秋天的景致。

这是孟浩然典型的田园诗,他寄情山水田园,其实并非心甘情愿,而是情非得已,可以说,他51岁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追求功名,只是在屡屡碰壁之后才心灰意冷。

他是湖北襄阳这个小地方的读书人,不断地往京城跑,在长安这个国际大都市当北漂、做蚁族,就是为了弄一纸户口,谋一份差事,过上体面的生活。

这是可以理解的。像孟浩然这样的文人,必定自恃满腹经纶,满腔热血,满怀希望,努力争取在仕途上大有作为。

否则,他除了写写诗,又能做什么呢?做官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毕生甚至终极追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他们的梦想。当时并不像今天有这么多的选择机会。

擅长作诗拙于科举,他的仕途路漫漫

从25岁到45岁,孟浩然人生的精华部分一直在寻找机会。

一是直接参加科举考试。有一点让人怀疑的是,他23岁的时候,此前一直和他一起读书学剑的张子容进京赶考,而他却并没有跟着去,只是去送考,而他家境尚可,应当不是盘缠的问题。

直到15年后他38岁了,才第一次到长安参考。但是命运不好,不第,没有考上。

7年后他45岁,已经进入生命的尾声,他再次进京赶考,但还是不第。

他的第二个求进之路是找关系托门子,叫做干谒。

这可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入仕捷径。比如李白就找过襄阳刺史韩朝宗等很多人;朱庆余也拜见过水部员外郎张籍,还写过一首含蓄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您看我这样行不行,能不能当个什么官?

孟浩然找过的人有张九龄或张说(是张九龄还是张说,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这都是当时可以通天的中央大员。他见张九龄时也是读书人的常规做法,写诗表达求官入仕的心愿,但不能太直白,读书人好面子,也怕人家不同意。

这首诗题为《望洞庭赠张丞相》:

孟浩然在诗中隐晦地希望张丞相帮他进入官场

其中求官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字面上看是我要渡过洞庭湖去,可是没有船只,其实是我要当官可是没有路子,您能不能给我铺铺路?还说我“坐观垂钓者”,看着那些在位的官员们,只有羡慕的份儿,“徒有羡鱼情”。希望张丞相也能欣赏我的才华,让我成为“垂钓者”。

可是诗写了、递上去了,好像没有什么下文。

得见天颜逆龙鳞,放归老家赋田园

孟浩然35岁的时候,而立之年已经过了5年,还在仕途上毫无建树。当年他听到唐玄宗从长安到了洛阳,这时他还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急匆匆地从老家赶过去。

也许他以为洛阳就是一个小镇子,玄宗就是一个普通人,跑到那里就能见上,见上就能当官。他在洛阳一呆三年,当然是没有结果。

他38岁进京第一次应科举不中之后,也没有马上离京回乡。这次他得以出尽风头,写诗名动东都,可能也让皇帝知道了;也得以一睹天颜,终于见到了玄宗皇帝。

关于这次面君有很多说法,也有很大争议。见面的地点有在王维家、张说家等四个说法。见到皇帝只有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中有记载。

这是个绝佳的机会,比他干谒任何官员都管用,但是机会来了又偷偷溜走了。

听说皇帝来了,他吓得赶紧钻到床底下。但是王维不敢隐瞒,说孟浩然在我家呢。他不敢对皇上撒谎,也可能是为了给孟浩然创造机会:孟浩然到洛阳的目的就是为了见皇上。玄宗已经听说过孟浩然的名头,立马叫他出来相见,还叫他把最得意的诗作拿出来欣赏。

可能从小地方乡下来的孟浩然紧张得昏了头,多少好诗不拿出来,出示的偏偏是这一首《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惹怒玄宗,从此仕途无望

玄宗眼中期待的光随着孟浩然的吟咏慢慢黯淡下去,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你也没有求官,说什么不才明主弃,这不是污蔑我吗?

来自蛮荒之地的孟浩然可能穿得也寒酸,说得一口楚地方言皇帝也听不懂。

皇帝一生气,孟浩然的仕途就永远断了。可能孟浩然是自负之下的怨言,他有才学吗?有啊,诗歌都惊动了京师啊。他求官过吗?求过啊,刚刚参加过科举考试啊。但是你能跟皇帝置气吗?皇帝永远没有错,错了也是对的。

这就像北宋柳永考进士,在词中说不要什么浮名,而要及时行乐,仁宗一生气,说,何用浮名,且去填词,不录取。所以柳永最后只得奉旨填词,当官是没戏了。

见玄宗可能是传说,会作诗也不能坏制度

也有说法是孟浩然根本没有见到过玄宗。这有一定的道理,否则孟浩然这么聪明的人,此前为了进入仕途而苦苦求索,最后见到大老板怎么会干出这种傻事呢?

而且就在几年后,孟浩然还坚持参加了第二次科举。如果他真的得罪了玄宗,不是脑子有病,谁还会这么执着地去做这毫无希望的事呢?

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孟浩然确实名动一时,可能玄宗也听说过他的名字,读过他的诗,但是对一个高层管理者来说,他更看重制度的作用。

唐朝的科举已经打破此前的察举取士,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即便出身寒微也可以通过考试求得功名,不能靠一两首诗而破坏一项制度。

后来诗名远胜过孟浩然的李白也没有依靠作诗在朝中获得一官半职,对玄宗来说,诗写得好,耍耍可以,要出将入相还是差一点儿。

不才明主弃,孟浩然从此死了心,没有户口没有工作的北漂之路结束,他回到老家老老实实做他的田园诗人。

仕途无望的孟浩然成了田园诗人

愤怒出诗人,但是对孟浩然来说,是恬淡出诗人。如果他去做个什么官,今天哪能读到他这么多优美的诗呢?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更多历史好文请关注微信公号“九公读史”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