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之美:一代才子的才华与风采

历史上有许多才子,但有一位才子却是独树一帜,那就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曹植。他出生于曹操家族,在文学创作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风采。曹植擅长诗词、文章,其作品充满了深邃的思想和精美的文辞,颇具传世之美。他以其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个性魅力,成为了一代才子,留下了不朽的文学传世。

概述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因封陈王且谥号“思”,后世文章中常称“陈思王”、“陈王”。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第四子,卞氏嫡出之第三子,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诗人,才高八斗(八斗之才)、七步成诗等词之语源。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崇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不过与其父兄不同的是曹植一生并未担任重要军政职务。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禛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在作品中透露出深厚的儒家、道家思想,同时曹植在佛教经典翻译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生平出生于东武阳

192 年 东武阳(今山东莘县)

初平三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为曹操正室卞氏所生第三子,曹丕、曹彰之弟。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素有记载,曹植很小的时候就有文才,十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赋、辞、论数十万言,因而深得曹操的喜爱。据说在曹植十二岁的时候,铜雀台落成,曹操带着几个文武百官和儿子去欣赏,并且要几个儿子分别写些纪念的文章,曹植提笔写了一篇《铜雀台赋》一展文才,得到了众人的激赏。由此可见,曹植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他的创作才能,曹操又一次对别人说:“子建是儿子中最可定大事者。”

曹植之美:一代才子的才华与风采年少有为,随父四处出征

206 年 - 209 年 淳于(今安丘市)、邺城(今安阳市)、柳城(今朝阳市)、沛国谯郡(今亳州市)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一番报国激情和壮烈情怀溢于言表,也彰显了他纵横沙场的雄心壮志。建安十四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参与赤壁之战

208 年 赤壁(今湖北武昌县)

建安十三年七月,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协议结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黄盖诈降火攻大破曹军的连环船,曹操落荒北回。曹植参与了这场战争,后世有学者称这场战役让曹植见证了自己父亲的失败,对曹植的心理状况造成了很大冲击。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乌林一线之决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之战,也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水战。赤壁之战是整个三国时代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赤壁之战的爆发才由东汉末年的群雄争霸转为真正意义上“三国鼎立”。

著《铜雀台赋》,受封为平原侯

210 年 平原(今冀州市)

建安十五年(210年)冬天,曹操兴建铜雀台,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铜雀台赋》。曹操大为赞赏,深为曹植的文才自豪。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认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20岁,进行过冠礼后,曹植算是真正的长大成人,可以为曹操分担国事了,他被封为平原侯,曹操并勉励说:“吾昔为顿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当时所行,无愧于今。今汝已长成,可不勉哉!”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而曹丕则留守国都。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战斗,曹操打败了西凉的马超、韩遂,平定关中地区。

改封临淄侯,恣意妄为

214 年 邺城(今河北临漳县)

建安十九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带上了曹丕,他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操轮番让曹丕、曹植留守国都,是有意考察他们的监国能力。

这本是曹植好好表现的机会,而他因才华也很受曹操的宠爱,曹操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世子。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失去世子之位

217 年 邺城(今河北临漳县)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

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这也事出有因,曹植的结发妻子崔氏就在前一年被曹操因“衣装过于华丽,有违制令”而赐死。才子皆多情,曹植因为此事大受打击,之后很多年,曹植都没续正室。他只有两儿两女,而且三个都早夭,只活了一个,这可以从侧面说明曹植对男女之事因崔氏的死而有些心灰意冷。还有种说法是《洛神赋》是怀念崔氏而写的。所以曹植有时候借酒消愁也是情有可原的。

醉酒贻误军机

219 年 邺城(今河北临漳县)

在当时崇尚饮酒的世风影响下,曹植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借酒广交才俊人士,借酒倾诉离愁别恨。酒为他带来了豪气和才情,但是大量饮酒也给他带来了厄运。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也有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他曾渴望“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更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然而这一切,因他的“饮酒不节”而付之东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曹操派遣曹植去襄樊营救曹仁本是一场胜券在握的战役,曹操希望以文采见称的曹植获得军功,但曹植却辜负了曹操的期望。

立储斗争中失败,数次徙封

220 年 洛阳市

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 (217)得立为太子。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死后,曹丕继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权;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为了保住性命, 220年10月,汉献帝不得不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220年10月29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改封鄄城侯

221 年 鄄城县

221年7月曹植又被改封鄄城侯,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曹植来到当时十分荒凉贫瘠的鄄城后,正如曹植《迁都赋》所言,“饥寒备尝,衣食不继”,心情十分苦闷消沉。他在王府附近建造了一座读书台,台上建有读书厅、藏书室和会文亭,台前有数十级台阶,并有长廊和王府相连。

曹植常在此读书赋诗、饮酒会友,常有志趣相投的文友前来相聚。只有此时,他才暂时忘记现实中的烦恼,从抑郁苦闷中得到一点解脱。由于心情长期抑郁不畅,这一时期他的诗作大都情意低婉,格调凄凉。曹植的多次贬封,使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根本转变,其文学作品也与前期作品有了明显改变。

再迁为安乡侯

221 年 安乡(今晋州市)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食邑由万户侯降至乡级百户侯。关于他被贬的原因,有魏王《曹植贬封安乡侯诏》载 :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旨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

曹植一生有九个封号,被贬安乡侯就是他人生的最低谷,时间虽然不长,但对他的影响是最明显、最直接、最深远的。正如曹植《迁都赋》所言,“号则六易,实居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野田黄雀行》也是曹植就此事件发表的感慨。此后曹植的处于长期颠沛流离的境地,生活和文学创作也发生巨大变化,形成前期与后期内容上很大的差异。

改封为鄄城王,作《洛神赋》

222 年 鄄城县

黄初三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文采斐然,“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此赋词句华美,比喻新奇,并屡被后世文人所引用,称颂。并被采用多种形式演绎,如东晋时,大画家顾恺之亦以此赋为题绘画了名为《洛神赋图》。两幅宋朝人临摹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的。《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改封雍丘王

223 年 雍丘(今河南杞县)

黄初四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黄初六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经历了频繁的迁徙,曹植就如一叶浮萍,随风飘荡。他在《转封东王谢表》中讲到“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

在曹植生命的最后十二年里,曾两封雍丘,在此度过了6年时光。雍丘,变成他生命中一个“地标”。据说此地又是著名的《七步诗》诞生地,通许七步村也留下曹植墓。三处说法,各有依据。

但因为有《三国志·曹植传》为依据,东阿好像更名正言顺。傅文治不认可这种说法:“正史有时也不足为凭。以曹操为例,据《三国志·魏武帝纪》及曹操的《遗令》,均明白地说是曹操死后葬于高陵(今河北临漳县境内),但那儿未找到曹操墓,当地也无传说。在曹操故乡却盛传亳州城四门出殡,曹操被埋72疑冢的故事。”

曹叡即位,仍不得志

226 年 陈郡(今河南淮阳县)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三十八岁徙封东阿

229 年 东阿县

太和三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在曹植《社颂序》中有这样的记载:“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地”;在《转封东阿王谢表》中写道:“转居沃土,人人蒙福”由此可见,曹植自太和三年封东阿王后,在生活待遇上是逐渐好转的,并且也从“圈牢”之中基本解脱出来。因此,在曹植后期的生活中出现了一种生活优裕,地位回升,相对稳定的局面。

去世于东阿县

232年11 月 东阿县

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曹植被转封为陈王,是十一年内第三次被迫迁都。232年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据陈寿的《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可知其为忧郁最后患病而终。今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有曹植墓。

钟嵘在其诗论著作《诗品》里面这样评价曹植的成就:“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南朝宋文人谢灵运对他也甚为推崇,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算是对曹植最高评价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