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庙号不是汉高祖,最长年号也不是康熙?揭秘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年号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帝王,他们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是留存至今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然而,有些帝王的庙号却与其真实身份不太对应,比如刘邦的庙号不是汉高祖,最长年号也不是康熙。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这些帝王们背后的庙号、谥号和年号的故事。

咱们刷历史剧或者看历史书,有一个有趣的疑问:

隋朝以前的皇帝,都叫啥啥帝,比如汉武帝、晋惠帝、隋炀帝……

唐朝以后的皇帝,都叫啥祖啥宗,比如唐太宗、宋高宗、元世祖……

到了明清时期,干脆就俩字儿,万历、崇祯、康熙大帝乾隆爷……

这是咋回事呢?

这里面包含了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根据时代的不同,对帝王的称呼也不尽相同——

01谥号:好评还是差评?都是您自己个儿造的

先说谥(音是)号。

这可不是我喜欢抽烟喝酒的那个“嗜好”,而是有点像老师给学生写评语,下的那个“优、良、中、差”的结论,是后人对于前代帝王一生功过的评价。

其实在没有皇帝以前,最早是西周时期,谥号制度就已经很完备了。比如传说中聘了姜子牙做CEO,大肆并购、扩充实力的周文王;牧野一战流血漂橹,灭了殷商的周武王;还有被国人暴动赶走了的周厉王。这些“文、武、厉”,就是后代给下的评语,是为谥号。

刘邦的庙号不是汉高祖,最长年号也不是康熙?揭秘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年号

封神榜中的武王伐纣

谥号一般来说就一个字,个别也有取多字的,比如赵武灵王、魏孝文帝等等。

既然是评语,就有好评、中评和差评,谥法对此有一套严格的规则,比如:

经纬天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以上都是好评。

乱而不损曰灵 好内远礼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 动祭乱常曰幽

以上全是差评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短折不成曰殇

以上是不好不坏的中评,对于年少夭折和命运多舛的,也有表示同情的意思。

安徽亳州岳王庙

当然了,作为评语,即便你不是帝王,只要生前所出过大业绩,也算得是个大人物,后代也是可以给加谥号的。比如岳飞岳元帅,按谥号来说就是“岳武穆”,《射雕英雄传》里各路人物争抢的《武穆遗书》,就得名于此。

再如,晚清的中兴三大名臣曾左李,按谥号来说,曾国藩谥号“文正”,因此又被称为“曾文正公”,同理,左宗棠乃“左文襄公”,李鸿章则是“李文忠公”。

曾国藩谥“文正”

但是要注意,正因为不是帝王,因此谥号不能用单字,如前所示,必须是双字以上。

既然说到帝王,那隋代以后,怎么就不称谥号了呢?

明朝历代皇帝

因为皇帝都太自恋了,那谥号里又混着尊号,简直比圆周率都长,比如——

唐宣宗,乃是“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宋神宗,乃是“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朱元璋,乃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肺活量小的人,恐怕一气都读不下来。这么称呼,就太麻烦了。

于是从唐朝开始,称呼皇帝就不方便再用谥号,但可以用一个字的庙号。那这庙号又是个什么东西呢?

02庙号:选烂了的“三好学生”

如果说帝王的谥号,好比是学生的评语,每个人都有,有好评也有差评,那么这庙号,就像是一个班里,选拔出来的三好学生的评语,原则上,不是每人能有的,而一旦写上,就只有好评没有差评。

三好学生徽章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生前做过突出贡献和业绩的帝王,符合三好学生评选标准,死后才能请进宗庙,或者单独给立一座庙,特殊供奉。那后人对他们,如何区别称呼呢?宗庙里的,都是祖宗吗,于是就起一个“庙号”,叫某某祖,或者某某宗。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或者是有开创之功的皇帝,才配称祖,例如太祖和高祖,您一听这俩庙号,大概率上,这就是开国皇帝。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李世民虽然是公认的好皇帝,但是没办法啊,唐朝的开国之君,是他爸爸李渊,所以李渊才是唐高祖,李世民就只好叫唐太宗,称不了祖了。

明清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

还有一类情况,比如曹操和司马懿,活着的时候还是臣子,这皇帝是后代追认的,但是呢,算是这一朝的开宗立派之人,所以,曹操获得了魏太祖的荣誉称号,司马懿则是晋高祖。

要说起来,这庙号制度起源于商朝,比周朝才开始实行的谥号,历史还要早。比如商朝的中兴之主“盘庚”,也就是“盘庚迁殷”的那位盘庚,就是商朝的“世祖”;商王“武丁”,就是商朝的高宗。

但是,这庙号真正完备,成为制度化,应该是东汉以后的事情了。在晋朝以前,其实用的都比较乱。比如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死后牌位被请进了祭祀的专庙,当时并没有庙号。直到他孙子汉景帝时期,才给了“太祖之庙”的称号,相应的,景帝他爸爸汉文帝的祭祀专庙,被命名为“太宗之庙”,因此,汉文帝也可以被称为汉太宗。

影视作品中的刘邦形象

至于汉景帝本人,因为功业没有爷爷和老爹那么大,死后就没评上三好学生,也就没有庙号了。而到了他的儿子汉武帝,因为“逐匈奴于漠北”,业绩做的不错,便有了“汉世宗”的庙号。因此,说汉世宗,其实也就是汉武帝。

因此说,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而谥号是高皇帝,全称应该是:汉太祖高皇帝,也可以简称汉高帝。至于司马迁作史记,为啥把刘邦叫做汉高祖?大概也是当年庙号制度不规范,和谥号混用在一起了吧?

庙号制度选拔三好,表彰先进,原本是不错的。但从唐朝之后,皇帝越来越自恋,谥号连带着尊号,是越取越长,没法上口了,作为有为之君标志的庙号,后来也不分三六九等,每个皇帝都有份——这个“三好学生”算是选烂了。

既如此,叫谥号太长,但庙号只有一个字,而且人人都有,那从唐朝开始,就用庙号而非谥号,来称呼皇帝了。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元英宗……都是这么来的。

可是到了明清时期,这崇祯帝、乾隆爷,又是怎回事?

03年号:改元狂人和最长世界记录

咱们现在说1949年、2020年,这都是公历的纪年,而在中国古代,老祖宗留下了干支纪年、星岁纪年、王号纪年等等纪年方式。这其中最简便的,还是帝王的年号纪年。

一般认为,年号纪年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期。最初的年号都是两个字,也经常更改。

如汉武帝的其中一个年号“元封”,始于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终于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一共用了六年,之后便改元为“太初”。如此算来,太初元年即为公元前104年,这个年号用了四年,又改元“天汉”……

汉武帝

至于改年号,也就是改元的理由,那也是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新帝即位,此外还有天降祥瑞、册立太子、配合大型祭祀活动、消弭灾异、为了契合干支运数等等,都可以改元。

中国历史上最执着的“改元狂人”,非女皇帝武则天莫属,她从684年到705年,独自执政21年间(独自临朝称制6年、称帝15年),先后用了17个年号,其中就有五个年份,在一年之内,用了两个年号。

影视作品中的武则天形象

武则天不走寻常路,不但改元多,年号的字数也多。传统年号一般都是两个字,但在女皇帝这里,还用过“万岁通天”、“天册万岁”等等四字年号。

当然,除唐朝之外,多字年号在历朝历代也偶有闪现。

例如南朝梁武帝萧衍,就用过三字年号“中大通”、“中大同”,四字的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宋太宗赵光义的“太平兴国”、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等。

目前已知最长的年号,是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1038~1048)、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1069~1073),都是六个字。

到了明朝开国,此后的历代皇帝,除极个别情况之外,终生就是一个年号,而且都是两个字。为此,大家自然要绞尽脑汁,选取吉祥又顺口的往上凑。这样又稳定、又顺口、还都是好字眼,习惯上,也就用这两个字,来称呼这位皇帝了。比如明朝的嘉靖、万历、崇祯,清朝的康熙、乾隆、光绪等等。

年号这个东西,后来还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日本昭和天皇裕仁

目前在中国境内使用最长的年号,非康熙莫属,时长61年,但在世界范围内就并非如此了。日本天皇裕仁的年号“昭和”,从1926年一直用到了1989年,总计62年零13天,这才是真正的世界纪录。

中国领土上的最后一个年号,是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年号“康德”,而在世界范围,则是现任日本天皇德仁的年号“令和”,这估计还要用上许多年。

影视作品中的崇祯形象

当然,如果真要较真的话,明亡清兴之后,在朝鲜的一些私人著述里,仍称清朝为“犬羊”、“夷狄”,管清朝君臣曰“胡皇”、“虏使”,坚持用崇祯年号,以至于出现了“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记载。

如此说来,这“崇祯”算不算是世界上使用最长久的年号呢?

本文作者【齐文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更多深度长文,欢迎点击关注!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