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秦国的军事力量中有哪些大将?

  秦王能够统治世界,不仅依靠他杰出的政治集团,还依靠他称霸世界的军事力量。在秦国的军事力量中,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最值得称道的是那批勇冠三军的战将。战国时期,战争层出不穷,也造就了无数军师猛将的传奇。在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帝国秦国中,王坚、王本、王米、桓、尉耀、杨端和、李信、蒙叛、蒙田等是历史书记载中唯一杰出的将军。其中,王氏父子和蒙氏祖孙最为有名,《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人。下面有趣的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人王健是继白起之后又一位著名的秦国将军。他和他的儿子王本在协助秦王摧毁六国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除了韩国,其他五个国家最终都被王健的父子摧毁了。秦统一后,王健的孙子王李也是秦朝著名的将军之一。他曾跟随孟田守卫边境,然后与项羽军作战。战败被俘后,他失踪了。

  王健出生在一个武将家庭。他的祖先中有王错和其他人担任将军,但他们不足以被称为将军。王健年轻时喜欢读兵书和有趣的武器。与他一起长大的是《孙子兵法》和他父母为他制作的木制刀、枪、剑、戟等武器。

  据说王健最喜欢的武器是一把大刀。虽然这把刀是木制的,但它也很重,有十多公斤。这对当时只有八岁的王健来说非常重。但当王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时,他只需要在空中跳大刀就能赢得热烈的掌声。

  几岁以后,王健又开始练习骑射了。王健很强壮,九岁时可以打开五十块石头的弓。五十块石头的弓在军队里什么都不是,许多船长也能做到。但在十岁以下的孩子中,恐怕只有王健能做到这一点。

  秦王政十一年来,历史上最早的王坚记载。当时,王坚带领军队攻打赵国的楚和,以及赵国的门户,布防严密,秦赵之间多次发生战争。王坚带领军队轻装前进,兵贵神速,秦军只用了18天就到了。这时,王坚突然下令让军中工资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然后他从原军十里挑二,留下了一支快速轻便的精锐部队。王坚用快速高效的精锐部队攻下了楚和,然后趁机攻下了赵国其他九座城市。

  秦王政十八年,王坚率军攻下邯郸门户井兴后,与另一支秦军杨端及部呼应,准备一举攻下邯郸,摧毁赵国。结果两人遇到了赵国名将李牧。和王坚一样,李牧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很多人把他当成四大名将之首。当英雄们相遇时,自然会有激烈的斗争。因此,秦军和赵军在一起一年多,无法战胜李牧,形势对秦军越来越不利。秦国想起了李斯的建议,又贿赂了郭开,结果郭开诽谤,昏庸的赵王杀了李牧,毁了长城。

  李牧死后,王坚再也没有对手了。秦军一路高歌猛进,杀了赵军将军赵葱,攻下赵国都城,俘虏了赵王迁。原来赵国的土地被分配到秦国的一个新县。

  虎父没有狗子。当王坚在北方战场称霸时,他在南方战场的儿子王贲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秦王政二十二年,秦王派王坚的儿子王贲攻楚,秦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败楚兵。但秦国此时的战略是灭魏,攻击楚国是为了警告,不要让它派援军。因此,战胜楚军后,王贲军迅速转身北上,攻打魏国首都大梁。魏军坚守都城,若攻打城墙坚固的大梁,秦军一定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为尽量减少秦军的损失,王贲决定挖黄河大堤,淹没大梁城。

  三个月后,大梁城墙被摧毁,城市粮食不足,魏王投降。不久,王贲率兵平定了魏国零星的反秦势力,秦在魏国设立了山县。

  赵王时代,秦国最大的对手是赵国,但长平战争后,赵国精力充沛。到了嬴政时代,秦国最大的对手是南方的楚国。因此,秦王非常重视南征楚国。

  他有两个预选将领,一个是年轻有为的新秀李信,另一个是老将王坚。

  秦王先问李信:“寡人要赢楚国,你估计秦国大概要出多少人马?”

  此时,秦军先后摧毁了韩、赵、魏三国,锋芒正盛,全军上下,从指挥官到士兵,士气高昂,不可避免地有一些骄傲的敌人情绪。于是,李欣自信地回答说:“20万人就足够了。”

  秦王又问王坚,王坚却回答说:“楚国土地大,必须有60万人才。”

  此时,一方面,秦国准备的军队还不够,另一方面,连续的胜利也让秦王认为秦军可以成为十,是不可战胜的。于是,他对王坚说:“王将军老了,勇气越来越小!”

  最后,秦王选李信为教练,派兵20万征服楚国。

  李信出发后,王坚料定秦军必败。但秦王以为他老了,不听他的话,他只好称病归乡,回家养老。

  李信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楚国,起初,秦军作战还算顺利,先后攻下了楚国的许多城市。但楚国太大了,随着秦军的推进,战线不断扩大,李信明显感到兵力紧张。不久,在名将项燕的指挥下,楚军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秦军不自觉地陷入了楚军的布阵。在项燕的带领下,楚军秘密跟随秦军三天三夜,选择秦军防守最放松的时机攻击秦军。秦军大败,损兵折将,七名都尉阵亡。

  秦军败回后,秦王才意识到自己错了,便向王坚道歉,请王坚再次出山。

  不久,秦王亲自为王坚送行。王坚率领60万秦军冲向楚国。一年后,楚国平静下来。秦统一后,秦王没有忘记王坚父子的功劳,破例封侯,王坚为武城侯,王本为通武侯。

  除王坚父子外,蒙氏祖孙三代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贡献最大。

  蒙叛是秦蒙氏家族中的第一位将军。他的出生年龄现在还不得而知。他只知道自己原本是齐国人,在秦昭王时代来到了秦国。此后,蒙叛冲锋陷阵,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秦国蒙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庄襄王继位后,蒙叛开始在军事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以叛逆为主,率师伐韩。韩国割地求和,秦国获得了成皋、荥阳等中原战略要地,并在那里设立了三川县。从那时起,秦国的边界就接近了魏国的首都梁。

  公元前248年,秦军再次以叛逆统率进攻赵国,平定太原。

  公元前247年,蒙叛率领军队攻打魏,征服了高都和吉。不久,蒙叛率领军队再次攻打赵国,占领了榆次、狼孟等37个城市。后来,他攻占了赵国的重要城镇晋阳,秦将晋阳与他之前攻占的地区建立了太原县。

  公元前246年,嬴政继位。他继位的时候,白起已经死了很多年了。新一代将军与王、公成为当时秦国最重要的将军。

  在秦国的不断进攻下,魏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魏王不得不赦免因偷符救赵而流亡在赵的信陵君。信陵君被召回后,先后出使四国,组织燕、赵、韩、楚、魏联军与秦军作战。在河外,蒙叛率领的秦军与信陵君率领的五国联军作战。结果,秦军失败,被迫返回秦国。

  秦王政五年后,秦听说信陵君死了,再次派蒙叛攻魏,夺取魏20多座城市,在那里设立了东郡。秦国与齐国相连,对韩国和魏国形成了三面包围。不久,蒙叛被封为上卿。

  秦王政七年,蒙叛去世。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去世的具体原因。后世有人说蒙叛病死,也有人说他死于秦朝和赵国之间的战争。但无论如何,蒙叛的一生轰轰烈烈,在他有史可查的九年里,他几乎每年都以主将的身份带领秦军攻城略地。他一生只战败过一次,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一生经历了100多场战争,为秦国攻下了70多座城市。这样的成就在秦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蒙叛的儿子是蒙武,生卒年月不明。与父亲蒙叛、儿子蒙田、蒙毅相比,蒙武的名气要小得多,所以史书和传说中对他的记载相对较少。然而,蒙武也是秦国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参与了六国灭亡战争,为秦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224年,秦王因轻敌派李信攻楚失败,秦军遭受重大损失。不久,秦王请老将王坚出山,率领60万秦军攻打楚国,蒙武是王坚的副将。秦军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打败楚国主力,俘虏楚王负刍,占领从陈到平舆的大面积,楚国灭亡。不久,项燕以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宣布楚国复国,起兵反秦。公元前223年,王坚、蒙武再次出击,楚军大败,昌平君被杀,项燕见大势自杀,楚国彻底灭亡。

  蒙武有两个儿子——蒙田和蒙毅。蒙田是武将,蒙毅是文官。

  蒙田从小就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以父亲和祖父为例,决心冲锋陷阵,杀敌报国。他才华横溢,从小就熟悉军书,练习骑射,所以长大后军事素质很高。

  蒙田年轻时学过刑法,担任过审理刑事诉讼文件的职务。蒙田在公元前221年被任命为秦军将领。不久之后,他跟随将军王贲率军攻打齐,秦军一路直捣黄龙,成功攻占齐国都城临淄。在这场灭齐战争中,蒙田奋勇杀敌,战功卓著,再加上他有很强的家族背景,这场战争之后,他就被秦王封为内史。内史是秦国都城最高的地方官,能坐在这个位置上,可见秦王对蒙田的信任。

  这时,他的弟弟蒙毅也位于上卿。蒙氏家族历代忠义,为秦国做出了无数贡献。因此,秦国历代君王都照顾蒙氏。蒙氏兄弟也赢得了秦始皇的青睐,蒙田担任外事,为始皇守卫北方,蒙毅常为内谋,常伴君王左右。史载:“始皇非常尊敬蒙氏,信任贤之。靠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乘,入则御前。蒙田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因此,尽管诸将相不敢与之争辩。”

  蒙田出生较晚,没有赶上统一战争。统一六国后,秦朝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的匈奴,因此,蒙田奉始皇之命,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他首先收复了匈奴占领的河南地,然后将原燕、赵、秦的长城连接起来,修建了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的长城。虽然修建长城需要民力,但这是一种必要的防御设施。长城有效地遏制了匈奴骑兵对中原农耕地区的骚扰,确保了秦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长城建成后,蒙田在北疆战役十多年,威震匈奴,匈奴十多年不敢靠近秦国边界。

  后来,蒙田被命令开直道。直道从九原县直达甘泉宫,全长1800英里,但蒙田在竣工前被杀。

  秦始皇37年冬天,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很快就生病了,死于沙丘。赵高与秦二世、李斯等人合作,封锁了始皇的死讯,并杀害了扶苏、蒙田和蒙毅的兄弟。

  蒙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将,还传说他是毛笔的发明者。

  公元前223年,蒙田带兵出国作战。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蒙田每天都要写战报,也觉得写竹签太不方便了。

  有一次,蒙田打猎时,发现一只逃跑的兔子用尾巴把血拖出地上,于是他得到了启发。他找到一只兔子,剪下尾毛,插在竹管上,然后试着用它写字。但是兔毛油性很大,不吸墨,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他把毛笔扔进了小水坑。几天后,他又看到了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兔毛变得更软更白。他试图写单词,发现效果大大提高,所以他以后用这支笔写战报。不久,这种笔被推广了。

  原来坑里的水含有石灰,是碱性的。浸泡几天后,兔毛的油被碱性去除,变得柔软吸水。据说这就是刷子的起源。

  事实上,从现有出土文物的角度来看,毛笔已经存在很久了。据说蒙田是在生产最好兔毫的中山地区取好秋兔之毫的。还有一些民间地区说,蒙田的妻子卜香莲也精通写作技巧,被称为“笔娘娘”。因此,即使蒙田不是毛笔的发明者,他也至少是毛笔生产技术的改进者。他为毛笔的发展、改进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功绩值得后人铭记。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