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极力推荐火耗归公 这个是什么政策

  对火耗归公非常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有趣的历史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如果说中国封建王朝的盛世,康雍乾盛世一定是其中的代表,尤其是雍正时期,国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乾隆后期的盛世铺平了道路。

  康熙为恢复清廷经济,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雍正强烈推荐了一项政策叫做“火耗归公”。

  那么,这种“火耗归公”的政策能让皇帝中的劳模雍正皇帝这样推荐呢?

  “火耗”由来已久

  “火耗”这个词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当时只出现在《元史》中描述征收矿税的活动中,没有特别的含义。

  在明朝,由于铸币是中国古代的主要流通货币,金银是次要的贵重货币,政府部门很少长期重铸货币,因此重铸造造造成的损失没有。

  直到元末明初,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火耗这个词才开始出现。

  此时,消耗与银直接相关,是指银反复熔化造成的损失。然而,在明朝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银的使用也逐渐增加。

  铸币

  当政府向人民征税时,大量的散银交给了政府。此时,为了方便运输,政府将重铸这些碎银。

  由于没有统一的银铸造工艺,损失程度也有所不同,但当地官员将在征收指标中增加这些损失,以弥补上交国家的不足。

  此时的火耗,已经成为一个数据,一个指标,但还是比较简单的。

  到万历年间,由于国家向民间征收的税收指标太高,种类太多,火灾消耗也更多。这时,一些官员提出了消费银的想法。

  他们在向人民征收的税收中增加了更多的消费,这表面上是国家政策允许的,但实际上他们是私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提交的税收总是无法到达国库,导致国家经济赤字。

  于是国家再加赋,人民再交税,最后都便宜了那些弄虚作假的官员。

  清朝时,顺治发现了这一制度的弊端,下令禁止地方官员私加火耗。

  然而,有政策和对策。仍然有很多官员从消费中“致富”。朝廷的禁令几乎是空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贪婪的墨水消费已成为官员中众所周知的潜规则。不仅下面的人应该被扣除,而且上面的人也应该“孝顺”。

  这样,从上到下吃了这碗粥,谁也不会砸这碗。

  康熙年间,虽然政府仍强调,但仍屡禁不止,甚至出现地方政府集体贪污、人民卖儿卖女不足以补偿所缴税款的情况。

  雍正在成为皇帝之前,已经参与了朝政,也向民间了解了民情,对于这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黑暗,他更清楚。

  所以他登基当皇帝后,雍正登基后的第一批命令中,也有私加火耗的命令。但是,这个命令和以前一样,效果还是不大。

  雍正

  改进、推广、发扬

  雍正不想摆脱消费的弊端,但这种弊端涉及很深。雍正刚上台。如果他通过雷霆强制干预,他可能会受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应。

  康熙曾经和朝内的亲密大臣讨论过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但经过多次讨论,结果总是不令人满意。

  但幸运的是,在你们一言一语地讨论之后,雍正发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关键点:贫穷。

  从明末开始,朝廷官员的收入开始逐渐下降。到了清朝,各级官员的工资都很差,甚至有些官员的工资也不足以支付家庭的基本生活费用。

  正是因为贫穷,“人穷志短”导致了“官大手长”,这些官员才会改变从各地贪钱的方式。当然,这些官员中有很多有意贪污的官员,但也有少数。

  为了改变政策,消除缺点,让这些官员生存下来,雍正花了很多精力,但最终引入了一种平衡消费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方法:消费回到公共场合。

  雍正的举措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用各地增收的消费银作为当地政府的办公费用。

  也可以理解,它是一种隐藏在各地的原始私人资金,作为一种清洁的银。尽管雍正在实施前经过了仔细考虑,但在政策实施之初,他还是遭到了年羹尧等大臣的强烈反对。

  事实上,这些官员反对是合理的,因为毕竟,他们以前是秘密的。现在,如果政策实施,所有费用都应该放在阳光下。每个人都在看越来越少。

  反对意见被皇帝逐一驳回。雍正知道,如果他想改变,他肯定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和阻力,更不用说从官员那里掏钱了。

  雍正还特别补充了几项政策,以更好地促进政策的实施:

  只要各地以前的损失按时改正,就不会责怪过去;在中央设立考试机构,严格审查全国各地报告的数据,拒绝所有违规行为;严格管理地方不良规定,严禁铺张浪费。

  雍正

  雍正给出的这些政策表面上是在规范地方使用消费银,但却抹去了有法律责任的“亏空”,这已经是用国家法规进行政策交流。

  百官中仍有一些人看透了利益关系。曾担任过户部主任的山西巡抚诺敏已经理解了这一点。他立即给雍正写了一封信,要求首先在当地实施消费,并将当地收入的20万2银作为山西各级官员的清洁银。

  诺敏的奏折送到首都后,立即得到雍正的肯定。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领导让什么就做什么,哪个老板不喜欢这么好的员工。

  随后,河南、两湖、广东等地的封疆官员纷纷上书表示赞同,并在奏折中说明了正常的消费比例和消费银的用途。雍正看到后对这些大臣的态度和表现非常满意。

  巡抚官员

  客观评价火耗归公养廉政策

  客观地说,雍正在全国大力实施的消费回归政策确实使国库能够改变过去的情况,及时补充。仅雍正三年,国库就从800万变成了6000万。

  随着国库的充足,雍正对其他投资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这也为乾隆初期经济的持续上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当地办公和清洁费用的消耗,各地的可用资金也增加了很多。与原来的白银相比,政府的可用成本更高、更灵活,提高了当地机构的办公效率。

  此外,最显著的效果是整顿官治的效果。

  本来官员的收入可以说是很低的,但是火耗回公之后,基本上可以拿到手里的养廉银和恩典工资,达到之前的十几倍到几十倍,官员越大,差距越大。

  总的来说,官员们光明正大地拿到了更多的钱,所以他们不会再考虑腐败了。当地官员已经搬回家的小金库不得不搬回金库,鼓励官员工作,间接整顿官员。

  从实际结果来看,国库和地方官库的库存和银行数量大幅增加,解决了“缺钱”的根本问题。此外,地方财务管理和使用制度也是详细和标准化的,资金的使用也更加透明。

  国库

  虽然火耗归公的效果很明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政策在封建时代仍然存在着特殊的弊端。

  首先,合法化非法侵占行为间接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以前侵贪消费银是违法的,不管贪多少,都是违法的,不敢说。

  但改革后,官员们可以明目张胆地把消费银夹在人们的头上,有些人甚至要比以前缴纳更多的税银。

  其次,即使火耗归公,私贪私占的违法现象依然存在。

  以山西为例:诺敏的实施政策得到了雍正的奖励,但他的继任者伊都立以各种名义调整了消费银行,并擅自增加了消费征收比例。

  尽管雍正得知后将伊都立罢官革职交给刑部处罚,但这只是腐败人群中的冰山一角。

  第三,最终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官员从政方向发生变化。地方官职越大,养廉银就越多。然而,北京官员和职能官员没有那么多养廉银。因此,在北京当官的人往往会想到当地官员,而当地官员则不愿意进入北京,最终导致当地机构臃肿。

  银子

  结语

  一般来说,火耗归公是基于普通人的额外收入增加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压力,同时保障了皇帝和官僚阶级的利益。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特殊时期,火耗确实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但正是因为它的特殊性,才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被淘汰,成为历史大潮中翻腾的浪花。

  参考资料

  曹琳,《清朝火耗归公养廉银》

  顾志华,清朝文献通考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汉文朱批奏汇编》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