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出身低微,刘邦和朱元璋谁更厉害呢?

  作为中国古代两个“草根创业”的成功典型话题,“刘邦和朱元璋谁厉害”乍一看是无稽之谈,但如果仔细比较,里面会有很多思考和回味。

  事实上,对于“年轻一代”明太祖朱元璋来说,早在1500多年前,他的“前辈”汉高祖刘邦确实是一个“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人”。早年开始“创业”时,他就仰慕刘邦的“豁达大方,知人善任,不爱杀人”。在打天下的战争时代,刘邦楚汉战争时代的学习经验被打破了。用清朝学者赵翼的话来说,“明祖(朱元璋)也随后胸中有一汉高(刘邦),行事多仿”。简直就是“心里住着刘邦”。

  但尽管如此,两人之间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他们“谁更强大”?我们必须从这些“差异”中看。

  首先,朱元璋显然比刘邦更难取得成功。

  虽然他们都很穷,但在刘邦拉旗造反之前,他终于当上了亭长,手里有很多兄弟。因此,造反后,他熟悉道路,迅速拉起了队伍。朱元璋是一位正宗的草根农民。在他下定决心造反之前,他还在元末的乱世里吃了很多年饭。即使与刘邦相比,他也是草根的底层。

创业条件比这种背景条件更难。刘邦所处的“楚汉战争”乱世,“群雄”也不少。但朱元璋所在的“元末乱世”却更是乱成一锅粥,从朱元璋身边的陈友谅张士诚到“瘦骆驼”元朝,都是硬茬。假如说刘邦项羽的“楚汉争霸”,打的是争霸赛,那么朱元璋的帝王路,就是从“预选赛”到“淘汰赛”,一级拼杀。

  开国后,“治天下”的局势比“打天下”的环境更加困难。虽然他们都遭受了战争的痛苦,但明初的开国情况比汉初困难得多。除了人口急剧减少和经济衰退外,经过元朝近一个世纪的“放羊”治理,腐败流毒到处传播。此外,虽然元朝北逃,但退守漠北的北元仍然占据着从漠北到云南的大片领土,并卷走了北方府库里的大部分金银。此外,“弓箭手不少于数百万人。国内外交困,可战还得继续打。

  如果朱元璋只是“心中有刘邦”,或者简单复制刘邦“无为而治”、“和亲”等治国套路,根本解决不了这些更难的问题。新建的大明江山将100%成为短命政权。

  因此,这也是朱元璋与刘邦的第二个区别,朱元璋远强于刘邦,正是他的战略执行力。

  说到刘邦和朱元璋的区别,后来的军迷们经常谈论朱元璋比刘邦强得多的军事才能。事实上,从军事指挥和战略部署的“核心要求”来看,朱元璋显然已经接近了“越多越好”的境界,比“十万军事指挥”的刘邦强。但要实现伟大的事业,战略执行比军事指挥更重要。

  刘邦和朱元璋的共同成功经验是比同时代竞争对手更好的战略规划:在刘邦和项羽的“楚汉战争”期间,他们从“秘密陈仓”赢得了三秦,抢占了中原水陆枢纽兴阳,然后绕道扫除了英雄。他的每一步选择都掐在项羽的死穴上。朱元璋的成功更是如此。无论是“先取山东、河南,再取大都”的新北伐战略,还是开国后集中全国抓农业、零容忍反腐败的铁腕风暴,步步都非常准确。

  但就执行力而言,刘邦最大的问题就是“飞起来不是人”。他的谋士陈平评价刘邦“慢而少礼”,实际的“放飞表现”显然比这更糟。他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壶,光屁股骑在谋士李食身上恶作剧。在重大战役的关键时刻,这种“放飞”风格不止一件坏事:攻克彭城后,“放飞”,立即被项羽3万铁骑成渣,56万军队赔光。北伐匈奴时又“放飞”了,几乎被白登山包围着...

  而这种“放飞”的问题,朱元璋恰恰没有。在打天下的时代,他“无所不经”,标准的“工作狂”人物。即使战争很紧急,你也不能每天停止阅读和学习。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只是一个粗通的文学和墨水。通过每天定期与文人“日夜相处,谈论经典和历史”,他在中年时已经充满了墨水,诗歌和赋予文章的水平非常高。人生更是一辈子节俭,即使后来君临天下,皇宫里的吃穿用度,依然极其简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建国十多年后,严禁为自己生日。因为每到生日,他都会想起元末死于饥荒的家人。面对明初百业衰落的悲惨局面,他决心“为人民服务,衣食无忧”,根本没有“生日”的心情。直到洪武十五年起,明朝农业生产全面复苏,收获丰收的朱元璋才“庆祝生日”。

  在这些事情上,朱元璋确实是一位能够最大限度地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大目标极度自律的皇帝。

  正是这种强大的自律创造了朱元璋强大的执行力。从打天下到治天下,每一步的战略理念都可以以最“工作狂”的方式落实到位:据《明实录》统计,登基后的朱元璋平均每天要看200多件,解决420多件政务问题。每天都是“忧心忡忡,每天勤奋不懈”。

  朱元璋以这种高强度的执行力在位31年,明朝以极其强大的投入建设农田水利。严格规划农民每亩土地的种植内容。根据《责任条例》,全国官员逐一考核管理,每年只有凤阳“劳改”的“落马贪官”被捕,一度多达1万人。然而,明朝的官员治理“澄清了100多年”。国家修建了5万多条水利河流,耕地面积超过800万顷,农业产值是宋元的两倍多。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废墟中拔地而起。

  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堪称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杰出奇迹,也来自朱元璋极其强大的战略执行力。

  那么“放飞”的刘邦,真的不如“年轻一代”朱元璋吗?有一个,他真的比朱元璋强多了:眼光胸怀。

  朱元璋虽然佩服刘邦,但也吐槽过刘邦“顾肚量不宏远”。但从心胸开阔的角度来说,朱元璋确实比刘邦差得多。尽管他也认为“治国之道,必须先通言。“多次鼓励大臣进言,有很多“勤于接受建议”的美好事物,被御史周观政骂得狗血淋头,但还是乖乖承认错误。但如果他触及了他的“禁忌”,他们会说,比如直接戳“分封”弊端的叶伯巨,在“空印案”中为冤枉官员喊冤枉的郑士利,都被他各种恶治,甚至被冤枉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比朱元璋有更多的豁达。甚至更能“容错”。谋士李食其曾给刘邦出主意,鼓励刘邦封战国六国后裔。后来证明这是个坏主意,刘邦只是笑着骂了一句。陈平、陆贾等亲信谋士当面顶撞刘邦,类似于朱元璋的“尺度”。恐怕最好的结果就是拖出去打架。然而,即使刘邦被拱火到顶,只要他明白对方是合理的,他仍然很乐意接受,即使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这种不同的心胸,也造成了两个人不同的“纠错”能力。因为不能“容人容错”,被冤死的叶伯巨没能唤醒一心孤行的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的“封藩”制度成了明朝三个世纪的大包袱。像滚雪球一样飙升的藩王,终于把明朝活活吃空了。在刘邦这边,因为刘邦擅长“打脸”改错,他可以留住陈平、陆贾等人才,在白登山死后再次邀请被他治愈的娄敬,建立了无奈但现实的“和亲”国策,换取北方和平...

  这样的心胸差距,也造成了两个人不同的眼光。虽然朱元璋也是一位眼光出众的皇帝,但他们临终前的表现证明了这方面的差距:朱元璋是“皇太孙”亲自选拔的辅助政治人才,如齐泰、黄子澄、方孝茹等“好大臣”,后来证明他们是忠诚无能的“好绅士”。历史证明,他判断朱允炆“皇太孙”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就这样埋下了“靖难之战”的悲剧。

  相反,刘邦,也是临终前,面对妻子吕后对身后事件的询问,他依然丝丝入扣,把萧何曹参、陈平王陵、周勃等人的优缺点一一结合起来,做出了“安刘人必勃”的判断。如此清晰的判断力确实比“年轻一代”朱元璋高。

  这一系列的差异背后,不是朱元璋刘邦的“谁高谁低”,而是汉明两朝留下的不同历史走向和无尽的思考。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