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尸骨未寒,为何唐太宗会翻脸呢?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认为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成“镜子”,主动组成公婆;魏征去世时,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写碑文。然而,在魏征的尸骨不冷之前,唐太宗出人意料地改变了主意。他不仅下令解除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愤怒地亲自砸碎了魏征的墓碑。对于唐太宗这种“震撼人心”的异常行为,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推荐的杜正伦和侯君集相继落马,伤害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魏征给负责编写日常生活记录的楚遂良作了参考,犯了唐太宗的禁忌。

  虽然这两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根本原因是魏征反复过火的“直接建议”,使唐太宗产生了“叛逆心理”。推倒墓碑只是唐太宗长期抑郁的歇斯底里发泄。

  唐太宗是历史上罕见的开明君主。为了创造唐朝的繁荣局面,实现永恒皇帝的梦想,他给了魏郑一个“无限的话语权”,让魏郑一直提醒和建议自己。在国家事件中,魏郑就像一个老兵,旁边,口若悬河,仿佛在教导一个没有独立意见的幼儿园老板。

  在皇帝的私生活中,魏征就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泪流满面,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里,有200多次历史书籍可以测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皇帝的私生活也必须得到管理,这往往使唐太宗无法下台。

  魏征比唐太宗大20岁,如果放在现在,就是“60后”与“80后”的关系。代沟上的年龄差距,代沟上的隔阂,意见上的分歧,必然会导致两人之间的冲突。魏征在努力的同时,忽略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即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想法、理想、爱好和私生活。唐太宗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创新的开拓精神和自由生活的主权经常受到魏征的干扰和阻碍。难怪有一次唐太宗守着长孙皇后的脸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我一定要杀了这个庄户佬!能把“从劝如流”的唐太宗逼到这一分,魏征的进诫确实过头了。

  爱情太深,容易出现裂痕。在唐太宗眼里,魏征这种慈父般的过度关怀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皇帝经常说不算的时候,就看大臣的脸了。这种长期积累的压抑,总有一天会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魏征的“推荐失调”和“劝诫外流”只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导火索。

  受挫后,人们总是明白“忠言逆耳利行”的真谛

  贞观十八年,不听劝诫,一心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丽受挫后,不禁发出“魏征若在,不让我有行!”叹了口气,立刻“命驰驿征以少牢,复立制作的纪念碑,召唤妻子做事,劳赐之”.人,总是在遭受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行”的真谛,皇帝也不例外。

  封建皇帝的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李世民身上。唐太宗李世民倡导“宽大安慰”,实行开明统治,体现人文关怀;一方面,本着“宁愿相信自己拥有的东西,也不愿相信自己没有的东西”的怀疑心理,他们经常向大臣问罪,从贬废到杀人,甚至连尉迟敬德、方玄龄这样的英雄都没有幸免。

  特别是在贞观的中后期,随着“隋朝死亡为警告”历史教训的逐渐遗忘,随着骄傲和自满的不断增长,封建皇帝的专制本能越来越反映在李世民身上。皇帝是不可预测的,他的大臣们在薄冰上行走。在君主和大臣的政治游戏中,皇帝一直是赢家。难怪岑文本被唐太宗任命为中书令后,不仅不高兴,而且表现出忧虑。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任重,所以很害怕。”亲戚朋友来道贺,他说:“今天被吊了,不受祝贺。”几句话就说出了他对“伴君如伴虎”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理解。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