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究竟是怎么死的?他难道就没有其他出路了吗?

  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然后,以下有趣的历史小系列会给大家带来关于魏延被以反叛罪杀害,三族灭亡的详细介绍。他为什么不去曹魏?让我们看看!

  魏延的命运真是令人遗憾,他作为刘备的亲信,因其勇敢善战而受到刘备的信任。当刘备第一次进入四川时,武将只带来了黄忠和魏延。刘备在选择守卫汉中将领时,排除了众议,选择了魏延。诸葛亮时代,魏延作为蜀汉剩下的少数将军,为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尽了最大努力。然而,当诸葛亮的尸骨不冷的时候,这样的将军被贴上反叛的帽子杀死了,这真的让人觉得他命运多舛。那为什么魏延死了,他没有出路吗?

  一、 魏延之死。

  魏延之死发生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结束和蜀军撤军的路上。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身体不好。为了实现他一生中北伐的理想,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用尽了最后的手段。然而,无论诸葛亮采取什么手段,司马懿都采取了一种战略,那就是坚持不战,与诸葛亮对抗。

  最后,诸葛亮得不到与司马懿决战的机会,终于积劳成病。诸葛亮在知道自己无法实现北伐的愿望后,衡量了蜀汉的情况,决定了不再北伐休养的策略。为此,诸葛亮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确定接班人,使自己的策略能够得到保证。另一种是安全撤回北伐蜀军主力。魏延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大障碍。

  这是因为魏延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之下的首屈一指的将军。按照正常程序,魏延是接管诸葛亮军权的最佳人选。但魏延一旦接管蜀军军权,肯定会破坏诸葛亮的战略部署。

  这是因为魏延是刘备的亲信,他是刘备统一世界意愿的坚定支持者。如果魏延接管军权,他不仅不会撤军,还会继续北伐,带领蜀军和司马懿进行决战。诸葛亮从心底里对魏延的军事才能并不乐观,尤其是魏延喜欢军事保险,这让诸葛亮很担心。因此,诸葛亮提前安排了他的两个问题。

  关于继承人的问题,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之前密集演奏了刘禅,并确定了蒋婉。诸葛亮还在成都成立了以蒋婉为中心的团队。这些人围绕着刘禅,牢牢地控制着成都的政治方向。在蜀军,诸葛亮对继承人的问题保密,只让费毅知道并秘密控制一切。

  至于蜀军的撤军,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上没有通知魏延参加,以消除魏延的干扰。会上,诸葛亮安排了撤军。他利用杨毅和魏延的矛盾,让杨毅指挥撤军。他安排姜伟为军队的后卫,而魏延则在姜伟的后面。

  如果魏延愿意为军队撤退做后卫,如果魏延不愿意和军队一起撤退,就离开他的军队。事实上,这迫使魏延和军队一起撤退,因为如果孤立的魏延不撤退,他肯定会被司马懿的军队摧毁。

  但诸葛亮这样处理撤军问题,必然会引起魏延的不满。当费祎向魏延传达命令时,他遭到了魏延的强烈反对。魏延从费祎口中得知撤军安排后,勃然大怒。他决定冒险,强行夺取军权。魏延抢先回师,烧毁栈道,防止蜀军撤退。然而,在杨仪的攻击下,魏延的部下离散了,他只带领几个人回到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灭魏延三族。

  二、 魏延的三条出路。

  魏延的死是蜀汉的一大悲剧。原本缺乏才华的蜀军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因为魏延的死不是他的个人问题。他代表了蜀汉唯一一支具有突击能力的军队的崩溃。从那时起,蜀军成为了一支只能防守的军队。

  如果我们站在魏燕的角度来考虑,他当时的出路并不多。他的出路一般有三条,一条是根据诸葛亮的生命,完成军队的后卫任务,一切都等到蜀军安全撤回汉中。第二条是夺取军事权力,强迫蜀军服从自己的指挥。第三条是向曹魏和司马懿投降。

  让我们看看第一条出路。这条出路是诸葛亮为魏延安排的唯一一条生命之路。事实上,根据诸葛亮对魏延的理解,他认为魏延不太可能选择这条出路。因此,诸葛亮在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并安排撤军时,并没有特别要求魏延参加。诸葛亮任命姜维为军队的真正后卫,任命魏延最终撤退,然后担任蜀军的后卫,包括姜维。诸葛亮还特别指示,如果魏延不服从指挥,他会离开他,直接撤退。

  如果魏延听从诸葛亮的命令,在费祎传达撤退命令时主动做好大军后卫工作,他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诸葛亮一死,大军上下都慌了。杨仪是一名文官,他来指挥蜀军撤退,自然难以说服。魏延亲自断军后,蜀军的情况自然好多了。至少不会造成丢弃大量粮食、物资和文件的尴尬局面。这样,魏延在全军的威望将进一步增强,留下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美誉。

  蜀军撤回汉中后,是魏延的老领地,他的南郑侯封地在汉中。在这里,杨毅和其他人对魏延开始并不容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即使魏延不能保护他的军事力量,他至少可以确保无忧无虑的生活。

  第二条路是魏延在历史上选择的路,那就是用武力威胁,迫使杨毅交出军权。我们也看到魏延在现实中失败了。因此,魏延不仅失去了生命,还失去了家庭和生命。

  第三条路是魏延脱离蜀汉政权,直接投降曹魏政权。曹魏将以魏延的能力和对汉中的熟悉程度重用。正是因为魏延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他的投降让他没有机会回头。魏延只能死心塌地为曹魏工作,曹魏也会大胆任命魏延。可以想象,魏延在曹魏的处境肯定比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强得多。对魏延来说,投降曹魏也是一条更好的出路。

  三、 魏延为什么选择抢夺军权而不选择其他出路?

  那么,在三条出路中,为什么魏延不选择诸葛亮为他安排的生活方式,也不选择投降曹魏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与杨毅作战抢夺军权的死路呢?这与魏延的性格直接相关。我们看历史上魏延的记载,说他“善养士卒,勇敢过人,性矜高,当时都避之不及”。从这个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魏延一贯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即他在军事上有自己的优势,但他也傲慢自大,看不起别人的性格。

  这种性格使魏延与其他将领关系不佳。其他将军对他敬而远之,尽量不与他接触。就这样,魏延在蜀军中非常孤立。正是这种骄傲的性格让他和杨仪势同水火。双方发生冲突时,魏延甚至拔刀相对,让杨仪鼻涕泗横流。诸葛亮安排杨仪指挥大军撤退,让魏延断军后,这相当于让魏延屈居杨仪之下,为杨仪断后,这是魏延无法忍受的。

  此外,魏延的地位、资历、能力都是诸葛亮接班人的必然候选人。诸葛亮把军队交给杨仪指挥,显然是不信任魏延的表现。若魏延按照诸葛亮的遗命,掩护大军撤退汉中,他的未来一定前景黯淡。无论蜀汉朝廷如何处理诸葛亮的善后事宜,魏延一定被排除在外,不可能成为诸葛亮的继承人。魏延要么被剥夺军权,闲置,要么被陷害,生命难以保护。魏延心中明白了这一前景,以他不甘屈居人下的性格,才干脆拼死一搏,抢夺军权。但他并非老谋深算的诸葛亮的对手,最终在诸葛亮的安排下,魏延失败被杀。

  魏延不投降曹魏,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魏延忠于蜀汉政权,忠于刘备和刘禅。正是因为对刘备的忠诚,他才被刘备提拔为汉中太守。也正是对刘禅的忠诚,他才在北伐中出生入死,屡建战功。让我们看看魏延对费祎的表白。他夺取军权的目的不是为了支持军队,而是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魏延怎么能考虑投降曹魏呢?

  此外,魏延的家人都在汉中。如果他投降曹魏,他的家人将遭受灾难。虽然魏延被董允、蒋婉、费祎、杨仪等人贴上了反叛的标签,但魏延的家人都在汉中,魏延怎么能一个人反叛蜀汉呢?魏延在与杨仪争夺军权被杀后,也逃到汉中,试图得到与朝廷分辨的机会。可惜他平日对同事的态度太差,让他得不到别人的支持,被马岱杀了。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刘禅对这一事件的模棱两可的态度。当魏延和杨毅指责对方反叛时,刘禅问董允和蒋婉。虽然董允和蒋婉都说魏延反叛了,但刘禅并不置可否。事件发生后,刘禅对灭魏延三族的杨毅并不手软。刘禅把他浪费在普通人身上,流放边荒,然后让他自杀,这对魏延来说是公平的。

  结语:

  诸葛亮临死前对魏延的处置是残酷的。但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他后续战略的实施和蜀军主力的安全撤军。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的处置是合理的。如果魏延接管军权,魏延绝不会撤军,而是会攻击司马懿。诸葛亮制定的蜀汉停止北伐、休息的策略自然成了泡沫。

  诸葛亮只让杨毅带领蜀军主力撤退。出于对魏燕的恐惧,杨毅会尽快撤退。只要蜀军主力撤退汉中,包括董云、蒋婉、杨毅和王平,他们就不怕魏燕的变化。事实上,想强行夺取军权的魏燕失败了。

  魏延当时是蜀汉最好的将领,大家都认为他应该取代诸葛亮的职位。然而,当诸葛亮决定蒋婉为继承人时,他的厄运注定了。然而,忠于刘备和刘禅蜀汉政权的魏延仍然想继续北伐,帮助汉朝。因为他的策略违背了诸葛亮留下的策略,他成了被清除的对象。为了实现自己的北伐理想,他抢夺了军权。

  因此,陈寿在《三国志》中也专门为魏延正名,称魏延的初衷是为了争夺军权,杀死杨毅等人,“不方便背叛”。因此,本来以曹魏为死敌,忠于蜀汉的魏延,当然不会去曹魏。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