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的由来 如意源自哪里 如意的来历和用途

  如意的由来:如意是一种简单的瘙痒工具,包括骨制、玉制、竹制、木制等。手柄长约一英尺,一端做成手掌形状。当你把它拿在手里时,你可以在背上发痒,让人感到舒适和快乐,所以它被命名为。它仍然很流行,通常是木头和竹子,通常被称为“老人的音乐”。这样一件普通的器皿在古代有着不寻常的历史。如意是怎么来的?

  如意的来历

  如意最早是古人用来指划的物品。佛教宣传佛经时,手持如意,并将经文写在如意上,以防遗忘。因为如意实用,名字好听,后人把它加工成精美的实用工艺品,既能痒又能观赏。

  “如意”一词来自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手柄的末端是手指的形状,表明手不能到达,抓挠可以是如意的。还有一些手柄是“心”形的,由竹子、骨头、铜和玉制成。讲和尚把它写在上面,以备忘记。古代有手持如意的菩萨雕像。在中国古代,有“挠杖”(现在被称为挠痒痒)和记忆的“水”(也被称为“朝水”、“手板”),如意则两者兼用。

  如意是什么时候从印度传到中国的,没有证据可以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到如意柄,“每次喝酒后,他都会品尝魏武帝的乐府歌:‘老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如意打唾壶,壶边不见了。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中有一段故事:“梵僧不空,要始终守门,能战百神,玄宗敬之。...又和罗公远在便堂,罗时反手挠背,不空说:“借尊师如意。"殿上的花石莹滑了,然后激动地走到了前面,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说:‘三郎不起,这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始为奉礼回忆昌谷山居》中有一句话:“如意挂在墙上,当帘读角巾”。可见晋唐时期,中国已有如意,用于挠痒痒。

  清代,如意演变成一种珍贵的装饰品,头部呈叶状,手柄略微弯曲。生产材料包括金、玉、玛瑙、水晶、珊瑚、沉香木、竹、骨等。这一时期令人满意的生产工艺也更加精细。有平雕、浮雕、镂空等,镶嵌金银丝、红绿宝石等,形成“松鹤”、“祝寿”、美丽的图案,如“凤凰牡丹”,寓意吉祥长寿,万事如意。有的放在宫殿的宿舍案头几上,有的放在帝王宝座旁边,供帝王后妃赏乐。参观故宫东西六宫,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喜悦。

  如意在清代被视为贵重礼物。每当皇帝登基、婚礼、生日、节日等,为了赢得皇帝的青睐,皇帝周围的五公大臣们都会筹集资金,为皇帝做出一整套如意的贡献。乾隆皇帝60岁生日那天,大臣们专门为他编织了60根金丝。慈禧6O岁生日那天,大臣们献出了九九八十一把如意。“九九”是最高的吉祥之数。皇帝也常用如意赠送妃子和臣下。孔庙位于山东曲阜,至今仍保存着清朝皇帝送给孔子后裔的一些珍贵如意。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