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悼公继位时,晋国国内的局势怎么样呢?

  晋悼公继位时,晋国公室的地位远不如以前,此时晋国实际掌权人是“中国将军”韩厥。总的来说,韩厥政治的表现还是比较稳定的,正因为如此,晋国勉强能保持霸主地位。

  《左传》云:“秋,祁桓公来朝,劳公,问晋故。公以晋君语之。于是,祁伯突然向晋朝请婚。”

  齐桓公这里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去鲁朝见和安慰鲁成公;另一个是向鲁成公询问晋国的现状。鲁成公告诉齐桓公晋悼念公继位后的情况。齐桓公听了鲁成公的叙述,立即前往晋朝圣,并要求晋通婚。事实上,这是一个典型的诸侯联盟不坚定和观望的例子。

  在我看来,齐国可以算是晋国忠实的盟友之一。晋悼公继位后,按照“礼”的规定,齐桓公应该主动去晋朝见。然而,齐桓公并没有这样做。他先去鲁国拜会鲁成公。他的目的是了解晋国内部的情况和国力,并决定是否继续与晋国结盟。

  鲁成公告诉祁桓公晋国上下君臣的全心全意。听了之后,祁桓公大吃一惊。为了避免晋国发现自己有两颗心,他迅速赶到晋国朝见,甚至要求与晋悼公通婚。

  这种情况也可以证明,当韩厥担任“中军将军”时,晋国仍然有霸主的实力。

  在我看来,虽然晋国仍然很强大,但它的国力仍然比以往低得多,这可以间接从齐国的态度中得知。在“鞍战”失败后,齐国服从了晋国的领导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服从的,但事实上,齐国和晋国之间的联盟并不稳定。

  《左传》云:“齐人不会彭城,晋人以为要求。二月,齐大子只是质量金。”这件事的背景是:一方面,楚国和郑国联合起来攻打宋国;另一方面,晋国与诸侯国讨论了对彭城的救援。

  当时,齐国派医生崔织参加了联盟。然而,当他们出兵时,只有齐国没有参加,所以晋国计划对齐国实施报复行动。因此,齐国不仅需要参加诸侯联军的救援,还需要派公子到晋国担任人质。直到那时,晋国才放弃了对齐军队的想法。

  可想而知,齐国立场的不断变化也将直接影响其他小国对晋国的忠诚度。正如荀子所说:“滕、薛、小诸不至,都是齐故也。”

  众所周知,“滕、薛、小诸”三个国家都属于齐国。据荀子介绍,一旦齐国不参加晋国召集的联盟,这三个小国就会跟随齐国。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影响诸侯联军的规模外,最重要的是,晋国未来能够收集的贡献将大幅减少。这就是晋国如此认真对待“齐国不参加联盟事件”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不仅鲁国和齐国会作为盟友试探晋国,敌对的诸侯国自然也会借此机会试探晋国的情况。《左传》云:“夏六月,郑伯入侵宋朝,曹门外。然后楚子伐宋,取朝佳。”

  楚国利用晋悼公刚刚继位,晋国没有时间照顾他的好机会,和郑国一起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发现自己抵挡不住楚国和郑国联军的进攻,于是派华元向晋国求助。晋军驻台谷,与楚军在“低谷”相遇。出乎意料的是,楚军没有和晋国作战,就退出了军队。

  从楚国不愿与晋军决战的行为来看,楚国攻击宋国是假的,考验晋国的行动是真的。事实上,在“炎陵之战”之后,楚国的活力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无法与此时的晋国竞争。然而,在晋国自身持续混乱的好时机,楚国共产党王毅然决定用小规模战争来考验晋国目前的实力。

  正因为如此,楚国才派郑国入侵宋国作为“诱饵”——如果晋国不能干涉其他国家的事务,楚国将借此机会蚕食宋国,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晋国自然知道楚国的想法,可想而知,他们在军事和外交方面,是不可能示弱的,因此晋国多次召集诸侯国讨论对策。然而,楚国的骚扰过于频繁,诸侯国无法忍受。因此,在“戚之盟”期间,鲁国孟献子提出了在虎牢建城的建议。

  《左传》云:“孟献子说:‘请城虎牢逼郑。’知武子说:‘善’..遂城虎牢,郑人就是成功。”众所周知,虎牢是郑西北边境的危险之地。孟献子向荀子建城的根本原因是这里是郑晋之间的重要道路。如果能成功建城,长期派兵驻扎,就能避免各诸侯国军队未来的奔波。

  荀子同意孟献子的建议,命令诸侯联军在虎牢建城。郑不得不被迫与晋国和解。楚国看到此时没有机会,放弃了用军事行动试探晋国的计划。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