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在明朝初年权利不大,为何后来能把控朝堂呢?

  内阁是明朝最高的权力机构。在其中担任职务的官员被称为内阁大学士,他们的地位受到高度尊重。明朝绝大多数权臣都有内阁工作经验,如杨士奇、严松、张居正等。然而,内阁在明初并不是一个伟大的机构。充其量,它只能被视为一个“酱油”的角色。内阁如何达到权力的顶峰?

  明朝开国之初,继承了元朝的官僚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三大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总理是全国政务,领辖六部。长官是左丞相和右丞相,被尊为百官之首。大都督府是负责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既有统兵权,又有调兵权。御史台是负责纠察、弹劾官员、纠正纲纪的最高监察机构。这三个最高权力机构及其下属单位承担了全国各地的大小事务。作为皇帝,只要朱元璋用人得当,协调好这三个机构的关系,国家基本上就能顺利运行。

  然而,朱元璋是一位怀疑的皇帝。他对大臣很刻薄,所以他认为大臣们一定对他不满意。因此,他经常殴打大臣。一旦他们犯了错误,他们就永远不会选择从轻处罚。朱元璋在位31年。在此期间,有数十万官员及其家属被处决,其中大部分是冤假错案。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怀疑左丞相胡唯庸图谋不轨,于是下令将胡唯庸连九族。由于朱元璋长期以来对大权旁落不满,他以“胡卫庸案”为契机,撤销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三大最高权力机构,主持国家的行政、军事和监督大权。但这样一来,原本一群人做的事,现在都要朱元璋一个人做,他自然忙得不可开交。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劳模皇帝”,但这种堆积如山的工作仍然让他感到有点无能为力。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从翰林院召集了一批低级官员帮他处理政务文案,以提高效率。这些官员被分配到宫殿的六个大厅,帮助皇帝处理文案工作。他们的职位对应于他们的工作场所,即华盖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金身殿大学士。这是内阁大学士的原型。然而,此时的大学士学位与明朝后来的大学士学位有很大的不同。当时这些大学士只是中层官员,工作性质和现代秘书差不多,没有实权。

  朱元璋死后,为永乐皇帝(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燕王朱迪通过“靖难之战”成功夺取王位。虽然永乐帝可以算是一代雄主,但他不能像父亲朱元璋那样整天埋头处理国事,于是他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内阁。内阁成员都是大学士,他们的权力比洪武朝大得多。他们可以向皇帝提出建议,接受皇帝分配的任务,但此时的内阁仍然不是权力机构,

  1424年,洪熙皇帝登基后,内阁大学士开始成为朝廷最高级别的实职官员,享有崇高的头衔和丰厚的工资。很多时候,内阁大学士也是六部尚书,他们在礼仪上也优先于其他文官,同事们称之为“阁老”。同时,皇帝授予内阁门票拟议的权力。所谓“门票拟议”,就是在向皇帝提交指示之前,内阁大学士“用小票墨书”将批准建议写在纸上,贴在门票对面供皇帝参考。很多时候,这些建议往往是皇帝的最终决定。从此,内阁成为大明王朝权力的中枢机构,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