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连连获胜之后,为何不乘胜追击灭了大清呢?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随后决定让其移藩。随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准确。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还虚伪地向朝廷书写,要求撤藩,但实际上希望朝廷安慰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吴三桂的真实意图。他认为吴三桂与朝廷对立已久,“撤反,不撤反”。如今不若先发,犹可制也”。因此,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许其撤藩,还派专使到滇,雷厉风行的经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全世界都在招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由于吴三桂在滇中专制了14年,叛军在叛乱开始时乘锐连接贵州、湖南的衡州。四川郑蛟林、谭宏、吴志茂、广西罗森、孙延龄、陕西王辅臣、河北蔡禄等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二藩、吴三桂的党羽也纷纷揭开叛旗,纷纷响应。有一段时间,情况对吴三桂非常有利。

  到康熙十三年四月,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福建全部落入叛军之手。全国形势异常动荡。

  就在这时,吴三桂犯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他没有抓住机会在军事上连续获胜,而是在长江旁观望。从那时起,他再也没有能够跨越长江了。当后来的学者谈到这个原因时,有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吴三桂知道自己在长江以北的名声太差,担心过河后的尴尬局面。吴三桂的一生相对矛盾。他投靠满清,杀死了南明永历皇帝,彻底背叛了明朝和汉人。然而,在他的晚年,因为康熙皇帝想削藩,他选择再次反叛满清,甚至打着恢复汉人国家的旗号。不幸的是,人们无法回来。

  另一种观点是,吴三桂担心自己被迫太紧,会毁掉被拘留在北京的长子和孙子的生命。因此,他会把皇帝的特使放在手里,让他们给康熙皇帝带来信,说他愿意划江而治,破土罢兵。

  造反前,吴三桂派人去北京接儿子吴应熊。然而,吴应熊拒绝了。他告诉吴三桂康熙皇帝削藩的秘密,并把长子吴世凡带回了云南。

  结果,吴三桂想保住子孙后代的生命,却毁了他们的生命。康熙收到吴三桂的信后,立即召开了会议。尽管他悲痛欲绝的阿姨和硕建宁公主的恳求,他还是决定公开处死他的叔叔和表弟,也就是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和吴应熊的小儿子吴世林,以示决心不妥协,不戴天。

  据说,当吴三桂得到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被处死的消息时,他正在吃饭。他惊呆了,推翻了餐桌,喊道:“我没想到皇帝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这样做!事情是不可挽回的!”现在,他只能和小皇帝战斗。但在这个时候,他错过了将战争烧毁到敌人土地上的最佳时机,只能在占领的土地上进行一场死战。

  事实上,吴三桂不止吴应熊这样的儿子,但显然他对自己的儿子是最有感情的。从吴应熊的做事风格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智慧的人。为什么吴应熊不提前逃跑?如果吴应熊逃跑了,康熙肯定会追查。吴应熊不想看到的直接矛头会针对吴三桂,他不想一个人出问题,让吴三桂的伟大事业提前曝光。他留在北京是麻痹康熙的一种手段。如果吴三桂真的想造反,必须提前带走儿孙,但他没有这样做,这证明吴三桂不会造反。这样,康熙一定缺乏防备,甚至认为吴三桂会主动撤藩。然后吴三桂可以突然袭击清军,事半功倍。

  由此可见,吴应熊确实牺牲了很多。他把长子吴世凡送回云南,意图很明显。有一个儿子继承伟大的事业就足够了。他选择为伟大的事业牺牲自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名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八月,衡州很热。吴三桂心情不舒服,焦虑过重,肝火过盛,突然得了“中风呛嗝”的病,然后又加了“痢疾”的病。太医百般调治,最后失效。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皇宫死亡,时年六十七岁,只当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吴三桂把王位传给孙子吴世凡。不幸的是,吴世凡太年轻了,三年后被清军攻破昆明 ,随后,三藩之乱结束。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