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清明节又为何要钻新火?

  以下是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往下看。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在这一天,古人将禁止火灾。但在清明节,人们会盛大地染上新火。从禁火到燃烧,背后有什么特别之处?

  冷食节禁火习俗的两个传说

  寒食节,故名是禁烟火,吃冷食。历史上关于寒食节禁火的习俗有两种说法。

  最著名的是介子推引起的冷食禁火的习俗。

  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晋献公时期,李姬之乱发生。介子推跟着重耳逃到晋国。在重耳流亡19年的时间里,介子推一直在他身边。即使在逃跑的路上,介子推也把大腿上的肉切下来,炖成汤给重耳喝。

  然而,重耳回到晋国继位后,却忘记了介子推的功劳。虽然介子推感到委屈,但他没有要求晋文公,而是带着母亲隐居。

  后来,有人为介子发出了不公正的声音。晋文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找到了介子推隐居的山,准备迎接介子推山。然而,介子推不愿意。

  这时,晋文公手下的赵衰、胡燕等人嫉妒不已。他们不喜欢晋文公如此重视介子推,所以他们试图让晋文公放火烧山,说介子推是孝子,他会为母亲出山。没想到晋文公同意了。然而,大火烧了七天七夜,介子推没有下山。后来被发现时,介子推抱着老母亲被大火烧死。

  晋文公此时非常难过,所以下令后的这一天,全国不得烧火,只能吃冷食。

  寒食节禁火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来源于古代人们取火的习惯。

  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夏取桑拓之火,秋取橡栖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相传,在古代,火焰看到鸟类通过啄木生火,于是开始钻木生火。然而,在古代,当人们钻木生火时,他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木材。因此,当季节变化时,人们应该禁止生火,直到新火继续生火。由于清明节正处于季节变化,此时需要禁火。

  不同季节换新火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预防季节性疾病。例如,《周礼》记载:“四点改为国火,以救时病”。换火的另一个原因是“去兹毒”。一般来说,换火的原因是出于健康原因。

  东汉末年,北方居民,特别是山西一代居民,通常在寒食节禁火一个月左右。我不知道这是否与山西介子推的位置有关。

  后来,在南北朝,寒食节禁火的传统已经传播到南方,但只有三天,后来这个禁火时间继续下去。然而,在唐朝之前,寒食节禁火主要是一种民间习俗。

  唐宋时期,寒食节禁火的习俗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唐会要》记载:“天宝十年三月法:礼标禁火,文字有钻火之文,所以从现在开始,寒食禁火三天。”

  清明节钻新火,被赋予皇权的神圣

  唐宋前,清明节钻新火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习俗,也就是说,当季节变化时,人们会换火。

  然而,随着冷食节的禁火,它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禁火和燃烧之间有了更多的皇权意义。自唐朝以来,清明节再次燃烧,变得非常神圣,反映了皇帝的宠爱。

  在唐代,到了清明节,皇宫将专门取榆柳之火,送给近臣戚里。

  《全唐诗》还记录了韩军、史延等人参加进士考试时写的同题诗《清明给百僚新火诗》。在诗中,普通人对皇宫火灾仪式的憧憬被写下来,官员们渴望得到一份恩宠和荣耀,他们也渴望被朝廷录用。

  宋代,清明钻火仪式传承下来。与唐代相比,宋代的送火仪式更加隆重和广泛。“辅臣、戚里、帅臣、节察三司使、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中使都得到厚赐,非常给例。”

  从此,清明钻火不仅是一种民间习俗,也演变成了具有皇权统治象征的活动。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