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内部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丁亥(初一),曹魏三国第二任皇帝曹睿病重,紧急召见司马懿,与将军曹爽协助8岁的曹芳。即日,魏明帝曹睿在洛阳嘉福殿去世,年仅36岁,庙号烈祖,明帝死后。二十六天后,正月桂丑(正月二十七日)被埋在高平陵(《三国志》·明帝纪)。

  据《洛阳县志》记载,高平陵位于汝阳县茹店村东南霸陵山脚下,地面有夯土墓,高约15米。它“山川秀丽,风景秀丽”。根据王璐所在的《魏明帝曹睿高平陵考古调查与初步研究》,高平陵位于汝阳县以北23公里处的一个高高的平台上。台地东高西低,东北至霸陵山(又称五纵山)。

  如果没有“高平陵之变”,它会慢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甚至消失,不会被提及。然而,政变把它推到了前台,并以它的名字命名。本文分析了高平陵之变对西晋“分封建国、建屏藩”和“八王之乱”的深远影响。

  十年正月(公元24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十周年,将军曹爽陪同魏明帝曹芳参观高平陵,为魏明帝扫墓。太傅司马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召集司马师私养的3000名死者(帝阴养死者3000名晋书)占领皇宫,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洛阳所有城门,派兵出城占领洛水浮桥。

  与此同时,司马懿命令司徒高柔担任节日代理将军曹爽的职务,并在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导曹羲之的职务。随后,司马懿向魏帝上奏,谴责曹爽的罪行。这张弹劾表被曹爽拦截,不敢告诉曹芳皇帝。其中,四项主要罪行如下:

  一是曹爽违反曹睿先帝的遗命,破坏国家制度;

  二是曹爽在朝廷以上侵犯君臣职责,如接收魏明帝的才人;

  三是曹爽在朝堂外肆意专权,结党营私;

  四是曹爽幽闭太后,离间陛下与太后二宫的关系。

  面对上述四项指控,曹爽想了一夜,认为司马懿不会做绝对的事情,所以他把弹劾表交给了曹芳皇帝,要求皇帝放弃自己,成为一个富人。司马懿掌权后,经过多次会审,黄门张当在严刑拷问下,供称曹爽、何晏等人意图谋反。因此,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阳、丁静、毕轨、李胜、桓范等人被捕入狱,以“大逆不道”罪屠杀三族。

  《三国志》记载:爽以支属,世蒙特宠,亲自接受先帝握手遗诏,信任世界,包藏祸心,鄙视顾命,是与晏、杨及当等谋图神器,范党同罪人,都是大逆不道”。于是收爽、羲、训、晏、杨、宁、轨、胜、范、当等,都是伏击、夷三族。

  高平陵的变化是曹魏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掌权人从曹、夏侯变成了河内司马。此后,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族架空了魏帝曹芳,就像曹操一样,“威胁天子命令诸侯”。这为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以晋朝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晋“分封建国,建屏藩”对高平陵变化的深刻影响

  曹丕以魏代汉称帝时,吸取了西汉初年“七王之乱”的教训。他削减了藩王的权利,每个藩王的封地经常发生变化,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严格的监视。所以曹魏各藩王没有实权,也没有兵权,只是个个富家翁。曹丕大权独揽,还设立了中书省,采用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共治天下。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皇帝的统治,集中了皇权,导致曹魏宗势力薄弱,在朝廷没有话语权,无法“清君侧”。

  曹丕限制宗室权力的政策为司马家族篡夺提供了天赐良机。司马家族对曹魏削弱宗亲藩王的权力提出了深刻的疑问,公元249年高平陵发生变化。他们靠政变上台,窃取了曹魏的果实。如果西晋继续采用这一制度,供养宗亲藩王美味可口,不给予实权,类似的政变可能会再次发生。权臣架空西晋皇权,颠覆司马家族的统治。

  晋武帝司马炎最终被曹魏的教训所取代,因为曹魏“宗室衰弱,帝室孤弱”。因此,他改变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度,实行了复古,恢复了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大封皇室是藩王,以对抗阀门和士族。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建国之初,晋武帝司马炎将同姓王分封,以县为国。他们可以任命自己的中国武术官员,并收取封国租税。

  在这些藩王中,有司马炎的叔叔平原王司马干、琅琊王司马伦、扶风王司马亮和司马炎的兄弟齐王司马游。他们都是大国,有2万户,有5000多名军队。此外,司马炎的其他兄弟、堂兄弟、叔叔、表兄弟、表兄弟、表兄弟、表兄弟和表兄弟也被授予27名国王。

  起初,这些藩王没有就国。他们在首都洛阳以辅皇室。不久之后,他们去了各自的封国。一些藩王还监督军事,坐在军事重地,掌握地方实权。司马炎的初衷是对抗门阀家族的野心。

  因为此时的西晋,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制度,“上品无穷门,下品无势族”(西晋刘毅的《请罢中正除九品疏》)实际上是皇室与门阀士族共享世界的局面。这些门阀士族也有很大的权力,司马炎分封宗室,给他们一定的权力,让这些藩王守卫皇权。

  然而,正是这些被晋武帝司马炎封杀的藩王,因为掌权而忘乎所以,生出了争权夺利的心,成为了一个新的野心家。这些藩王不仅没有在皇权受到威胁时起到“清君侧”的作用,也是动乱的始作俑者。

  西晋“分封建国,以建屏藩”引发“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直接因素是贾南风皇后干政弄权,而深层次的原因是西晋“分封建国,建屏藩”制度。经过多少太后、皇后和外戚的干政,两汉并没有引发大宗室动乱。因此,即使没有西晋贾南风干政,挑起“八王之乱”,也会有其他事件作为导火索,引发类似“八王之乱”的动乱。此外,晋武帝的继任者是晋惠帝的司马,他天生愚蠢。此时,皇权早已盘落,落入贾南风皇后和宗室藩王之手。“八王之乱”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元康元年(291年)3月至6月,持续了三个月。在这场动乱中,共有两位大臣和两位藩王丧生,即外戚杨军、元老卫军、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伟。在这个阶段,只有两位藩王参与了动乱,仍在可控范围内。贾南风皇后是最大的赢家。她掌握了政府权力,重用了兄弟贾模、侄子贾静、堂兄郭张等亲党。

  第二阶段:元康九年(299年)至光熙元年(306年),持续七年。这场动荡,参与了更多的家庭,死亡和严重的伤害。如贾南风皇后、王子司马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玉、河王司马玉、长沙王司马毅、成都王司马英、东安王司马友,甚至金辉皇帝司马忠也突然死亡。

  在这场动荡中,第一阶段的获胜者贾南风也遭遇了意外。在整个西晋朝的大厅里,你唱了歌,我出现了,参与的宗族藩王都死了。公元307年,晋怀帝司马炽成为皇帝,改为元永嘉、太傅、东海王司马越。晋怀帝司马炽和东海王司马越成为最后的赢家,宣布“八王之乱”持续了16年。

  “高平陵之变”与“八王之乱”的异同

  “高平陵之变”,魏明帝曹睿病逝后,八岁的曹芳即位。将军曹爽是一位权力大臣,威胁到了皇权。因此,司马懿作为四朝元老,有义务“清朝君主”,除去曹爽、何晏、丁静、毕轨等权臣。

  在“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外戚杨军是极人臣,权力在掌握。这时,为了自己的权力和阻止杨军独占权力,贾南风皇后首先利用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伟去除杨军,然后依次去除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伟,成为赢家,掌握朝政权力。

  在“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获胜的贾南风阴沟翻船,拉开了西晋宗亲藩王争权夺利的序幕。为了摆脱当权者,他们控制自己的权力,无休止地战斗,生物帮助他们。

  本质上,“高平陵之变”和“八王之乱”是一样的,都是皇权不振,权臣争斗不休。只是“高平陵之变”的胜利者是外姓,而“八王之乱”的胜利者一直是西晋宗族司马氏。

  结论: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消除了政敌曹爽将军,逐渐架空曹魏皇帝,掌握了政权,为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晋武帝司马炎吸取了曹魏“高平陵之变”的教训,放弃了魏文帝曹丕的权力政策,模仿汉高祖刘邦“分封建国,建屏藩”,确保司马家族手中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权臣作乱的作用,却造成了比西汉“七王之乱”更严重的“八王之乱”。

  西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王之乱”。幸运的是,周亚夫很快就平息了“七王之乱”,但西晋的“八王之乱”持续了16年,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后,西晋五乱中灭亡。

« 上一篇
下一篇 »